長者行動輔具指南:安全與自由兼顧

在香港高齡化社會中,行動能力不僅是生理表現,更關乎長者的獨立生活、社交參與和心理健康。然而,隨著年齡增長,關節退化、肌肉萎縮、中風後遺症、骨質疏鬆與視力下降等問題,使許多長者行走困難、平衡減弱,跌倒風險顯著增加。根據衞生署統計,65歲以上長者中約三成在一年內曾跌倒,其中一半以上導致骨折或住院。許多人因害怕跌倒而減少活動,形成「活動減少 → 肌肉萎縮 → 更易跌倒」的惡性循環,最終喪失自理能力。

輪椅與助行用品(手杖、四腳拐、助行架等)不是無能的象徵,而是科學照護的智慧工具。它們能提供物理支撐、降低跌倒風險,並讓長者勇於外出、參與家庭聚會、就醫或散步,維持社交互動,預防孤獨與抑鬱。


為什麼長者需要輔具?

  1. 肌肉萎縮與肌少症:65歲後肌肉流失加快,助行器可降低跌倒風險。

  2. 關節退化與疼痛:膝關節炎常使步行成負擔,助行器可分擔體重、減輕疼痛。

  3. 中風及神經疾病後遺症:四腳拐或助行架提供穩定支撐,是復健過渡工具。

  4. 跌倒恐懼症:穩固輔具提供心理安全感,鼓勵活動。

  5. 心肺功能下降:輪椅幫助節省體力,仍可參與日常生活與社交。


輔具類型與選擇建議

手杖

  • 適用:輕度平衡問題或單側下肢無力者

  • 類型:單腳手杖、四腳拐

  • 使用要點:手柄與手腕齊平,握於患側對側手,承重15–20%

助行架

  • 適用:中度至重度平衡障礙

  • 類型:標準助行架、前輪助行架、四輪Rollator(附座椅、剎車、置物籃)

  • 優勢:可承重50%以上,隨時休息

  • 注意:掌握剎車,避免滑行失控

輪椅

  • 適用:嚴重行走困難或心肺功能低下者

  • 類型:自走型、護理型、電動輪椅

  • 調整重點:座寬、座深、靠背高度、腳踏板角度

特殊輔具

  • 防褥瘡坐墊、安全帶、可拆扶手與腳踏、大輪胎設計適合戶外


選擇與使用指導

  1. 評估行走能力與距離

  2. 測量身體尺寸(臀寬、腿長、手臂長)

  3. 評估居家環境(門框、樓梯、斜坡)

  4. 考慮認知與視力因素

  5. 試用並調整至舒適高度

  6. 尋求物理或職能治療師建議

日常保養:檢查輪胎或磨損、潤滑關節、清潔座墊與扶手。避免手杖高度不當、輪椅座墊過軟或剎車失靈。

心理與居家支持

  • 強調「輔具是工具,不是依賴」

  • 讓長者參與款式與顏色選擇

  • 逐步使用:先家中短時間,再擴展至外出

  • 居家改造:清理障礙物、安裝扶手、防滑地墊、調整家具與照明


結語

輪椅與助行器幫助長者重獲自由與尊嚴,安心外出並參與社交活動。老友記巿集 SilverMarket 提供專業認證輔具、免費上門評估與教學,協助長者安全舒適地重拾生活步伐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